走进大理网

云南绿春:唱响边疆民族文化“廉声筒”

   2024-09-12 人民网194
导读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罐银子的故事》。”近日,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的应急广播在每晚六点半准时响起,《廉声筒》哈尼双语小广播在绿春边疆村寨开讲,以声音为媒,一个个民族廉洁小故事犹如清风浸润着边疆少数民族听众的心。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罐银子的故事》。”近日,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的应急广播在每晚六点半准时响起,《廉声筒》哈尼双语小广播在绿春边疆村寨开讲,以声音为媒,一个个民族廉洁小故事犹如清风浸润着边疆少数民族听众的心。

哈尼双语小广播在绿春边疆村寨开讲。

绿春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6种民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97.32%、哈尼族占比86.45%。这里是哈尼族原始文化发祥地,成为多民族共居的精神家园。

廉洁文化如何在边疆落地生根?近年来,绿春县立足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哈尼族占比高的实际,通过开展民言民谚、民间故事、文物背后的故事等征集活动,深挖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廉元素、廉因子。同时,以声音为媒,选取各民族民间谚语故事和鲜活案例制作成有声读物,采用双语传播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边疆群众领悟廉洁文化的能力。截至目前,已征集到民族廉洁文化故事素材12个,录制双语廉洁故事8个,在应急广播和绿春融媒体微信公众号播发《廉声筒》专栏5期。

“每天下午吃完饭,我就喜欢带着孩子来风情园广场读一读这些民族谚语和传统文化,哈尼文化也学到了,人生观、价值观也培养了。”在绿春县风情园廉洁文化广场旁边,家长们散着步,给孩子讲着长廊柱子上的民族谚语。

应急广播。

结合清廉单元建设,绿春县扎实推动民族廉洁文化进广场、进基地、进场馆、进校园、进村寨等。以绿春哈尼博物馆为载体,依托农耕厅、非遗展厅、民间工艺品展厅等,将刻木分水、哈尼梯田精神等背后的廉洁故事融入到博物馆讲解员的实景讲解内容中,同时制作廉洁文化作品流动展板10块20幅,每天在博物馆开馆期间持续展出,参观人数达1600余人。通过“博物馆+”的方式,让廉洁文化内容活灵活现起来,推动民族文化与廉洁文化融合。

下一步,绿春县将进一步深挖民族文化中的廉基因、廉元素,增强党员干部群众对廉洁文化的认知度、辨识度,以此引导边疆群众既学习党纪国法知识、知廉洁树家风,又能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廉声筒”作用,使清廉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清廉“好声音”在边疆民族群众中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